大圣配资
早上好,我是萌芽。
这段时间我带孩子参加ICC全球发明大会,广东省地区的作品截止日期为6月20日,我想着周六刚好孩子有空,就让他们把作品视频录制一些。
结果一召唤,发现出大事了。
孩子的参赛项目,花了两个多月做好的电路板和模型外观,被他丢在出租车上了。
就是这个主板,看起来小小的,但是花了孩子好长时间,里面还藏着串联电路和各种模版,整体而言并不容易。
不是刚丢,可能半个月前就丢了,我们现在才发现。
我们分析,应该是半个月前去朋友实验室借3D打印机建模的时候,他带回来的时候就弄丢了。
他以为他带回了家,实则没有……
但我一直以为材料留在朋友那儿,就没追问,也错过了找回电路的“黄金时间”。
等到真正要打包提交参赛作品,才发现:主板、模型都不见了,所有电路没了。
但重新做只有不到10天——这还赶上了期末考试,六年级的毕业考是6月19日,完全撞得妥妥的。
说实话,那一刻我真是又气又懵:
我陪他们一路想构思、挑零件、调参数,结果你告诉我电路丢了?!
我几次差点爆发,又几次咽下去,因为孩子低着头,眼眶都红了,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地说:“我……不是故意的。”
所以这两天,我情绪特别复杂。
一方面,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补救,重新下单、立刻动工、把失误补回来。
可我又隐隐觉得,如果这次我什么都替他安排好、重来一次,那么这场“丢电路”的经历就白丢了。
除了能获得“做错了妈妈会兜底”的体验外,
他还会明白什么叫责任、什么叫代价吗?
刚好那几天,我刷到了一场 TEDx 的演讲——Jim Harshaw的《Why I teach my children to fail》。
他讲了一件事,孩子在做一个科技小发明时失败了,主板烧了,零件坏了,孩子情绪很崩溃。
可他并没有立刻帮孩子修复,也没有替他收拾残局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,是让孩子带着失败的作品上台展示,讲清楚哪里出了问题、为什么会失败。
他说:“我们不能只奖励成功的成果,还要奖励勇敢面对失败的过程。”
这个做法很打动我,我想,我或许也可以尝试这么做。
我们面对孩子的失败,不要着急救场,而是可以先倾听、接着拆解问题、最后让他决定如何直面。
让他们站在失败里,完整地经历一次“没做好,但我不逃避”的过程。
这一次丢电路,也是孩子自己的错误,但错误不是结束,而是他学会负责的起点。
昨天中午大圣配资,我趁吃饭的间隙,把孩子们拉到餐桌前,和他们认真谈了起来。
“你们还想重新做吗?这几天可能会很赶,甚至挺辛苦的。”
我没绕弯子,把时间压力、考试冲突、零件重新下单的周期,全都摊在桌面上。
Eric拿不定主意,迟疑地拉了拉Joshua的袖子,他们两兄弟转头对视了一下,谁都没先开口。
几秒后,Joshua视线落回我身上,点了点头说:“我们想试试看。”
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这个“想试试看”,可能就是这俩孩子今年参加赛事的经历里,最珍贵的火苗。
为了给他们一点支撑,我翻出一本他们曾看过的书——《哈利·波特与凤凰社》。
我翻到其中一页,读给他们听:
“你们还记得《哈利·波特与凤凰社》里他们秘密组建‘邓布利多军’练魔法吗?
一开始魔咒老是失败,有人甚至把自己炸飞了——但他们没有放弃,没有一个人退出这个挑战。”
心理学里有个词叫“挫折容忍力”(frustration tolerance),它指的是,当现实和预期之间出现巨大落差时,我们有没有能力不否定自己、不逃避痛苦,而是接住这份落差,重新出发。
因为真正变强的,不是从没出错的人,而是那些出错了也不逃避躲闪的人。
对孩子来说,这种能力不是在被表扬时建立的,而是在搞砸、后悔、重新选择的时候,一点点筑起来的。
而我能做的,是陪他们站在这一次的“崩塌现场”,陪他们找到下一步往前走的路径。
我们很快把“补救计划”做了下来。
首先,我这边立刻在淘宝补拍了材料,包括舵机、主控和扫描模块、蜂鸣器等等。
孩子负责从电脑里重新调出3D设计图,核对好尺寸文件和建模顺序,准备周五下午三点后带去朋友的实验室复刻。
我马上登录ICC的官网,先帮他们完成参赛注册,选择稍后再提交作品,但可以先确定两个孩子有参赛资格。
我们还商量尝试邀请我在理工科高校工作的朋友担任他们的“指导老师”,遇到新的紧急突发问题时可以找专业的人士求助。
我跟他们说,接下来你们要想的,不是做出一个完美的成品,而是要交出一段完整的经历。
哪怕最后的电路功能不全,哪怕演示视频只录了一半,我也希望他们能带着这样一次体验,清清楚楚地告诉自己:
“我不会轻易被失败定义”
突然想起,我年轻时给自己的QQ签名,莫名隔空呼应了。
养孩子真的是关关难关关关过,挫折教育的要义,或许就在于此——
真正的挫折教育,不是故意设计陷阱让孩子“吃苦”,更不是制造失败来考验他们的承受力,
而是当孩子在真实世界中遭遇困境时,大人不急着干预,而是给予他们面对和处理的机会。
在这过程中,让孩子看见自己有能力站起来,重新出发。
这种“失败后仍可控”的体验,才是真正塑造心理韧性的起点!
互勉。
萌芽有话说
这个小事情,让我想起之前不少姐妹的疑惑,STEAM、科创活动会不会很难很复杂,怎么判断孩子适不适合走这条路线。
我是觉得如今科创是国家大趋势,其实无论男女,无论地域,都可以让孩子好好接触下。
科创的门类非常广泛,但不同赛道的特点差异很大,可以根据不同特质来选:
机器人赛道是最容易入门、最容易出成绩的路径,实践性强、赛事体系成熟,对初学者非常友好。
软件编程则是覆盖面最广、参与人数最多的赛道,从信息学奥赛到图形化编程,梯度明确,是目前科创领域中“大众化”的选择。
科创发明类项目周期相对较长,需要深入打磨和持续迭代,前期推进较慢,但一旦形成思路和方法,后期反而更轻松、也更具原创性。
如今新增的AI人工智能赛道,也是目前的新科创赛道,它的特点是用AI+工具的方式,让AI辅助于孩子的创作发明。
它不同于传统路线,强调的是“AI辅助人类完成创意实现”——孩子不仅要构思产品,更要学会如何让AI工具为自己的创意赋能、提速,甚至完善。
培养孩子与工具共创的能力,是面向未来的一条高潜力路径,不仅大部分孩子可以当通识教育来学,也可以作为特长赛道来经营,哪怕用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,都是很好的。
因此,我也在筹备一次特别的访谈,邀请的是南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王刚教授,我们将一起聊聊——
AI的发展正在如何深刻改变教育?
孩子该从哪里开始学习AI?
孩子又该如何借助AI提升学习力与创造力?
如果你对AI教育感兴趣,欢迎来听这场对话,一起打开孩子与未来对接的新方式!
点击这里预约报名
如果对机器人赛道的规划感兴趣,我们也开启了「W机器人·2025国白赛」的全国招募!如今招募的是8月份的培训赛季。
W机器人赛事是国家白名单赛事之一,专为小学、中学生而设,也是机器人赛事里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,既适合入门尝试,也能挑战高阶任务!
点击这里预约报名
我也有一个读者社群,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群里联系我们,我们也准备一份《全国各省市特长生规划》的资料大全,有需要的姐妹可以直接进群领取。
关注公众号“萌芽研究所BUD”,在消息框里回复“社群”就可以进来了!
感谢你的 点赞 和 转发,咱们不走散
嘉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